數字銀幕是專為數字放映機而研發的是款大角度、精準色彩還原的電影銀幕,其亮度系數在1.2-1.8之間,可根據需要進行定制,比傳統漫反身白幕具有更高的亮度,并且具有很大的散射角度,可用于2D電影以及色差式3D電影的放映,不適用于偏振光3D電影的放映
根據數據顯示,2015全球上半年銀幕數字化率達到91.7%,其中西歐地區銀幕數字化率96.4%,北美地區轉化率為96.3%;中南美洲由于加速推進數字化轉換,其銀幕數字化率也達到95.3%;中東歐地區、亞太地區(包括印度的電子影院E-Cinema)以及非洲和中東地區則分別為91.1%、85.3%和81.3%。
中國是全球數字銀幕增長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,究其原因,一是由于中國在新建銀幕上的投資較高,二是由于中國3D銀幕建設熱潮仍在繼續。
影廳銀幕的尺寸如何選?
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,其實涉及的面很廣。比如:銀幕的尺寸大小不但影響到前一排到銀幕的距離、座位的多少、投資效益的提高,還影響到對層高的要求即場地的選擇,另外銀幕的大小,還影響到影城的定位,觀眾的多少。
按GB/T 3557-94的規定,寬銀幕畫面寬度宜不小于8米,應不小于6米。這就是銀幕尺寸水平寬度的底線。凡是寬度小于6米的影廳,就是不達標的影廳。此類影廳在設計階段就必須放棄。
反過來,銀幕尺寸是否越大越好呢?在現有條件下(技術、國情)也不盡然。從廳堂建筑尺寸,經驗效益等,筆者更推薦10米的銀幕尺寸。理由是:
1、這個尺寸的幕相應的廳堂尺寸容易滿足。
在高度上,1米的視點+4.2米的畫面高度(2.39:1)+0.5-1米的上幕框,總的凈高為6米左右。在寬度上10米+左右幕框(0.5-1米),凈寬為11米左右。事實上,廳堂寬度(跨度)為11米,高度為6米的建筑上成本不高,也較容易達到(體現墻到墻的銀幕設計理念)。
2、這個尺寸的幕小視距大視距容易滿足
按國家標準,對甲類、乙類影院來說,其小視距為0.6W(W為畫面寬度),即銀幕距一排的距離為6米,大視距為1.8W,即18米。在6-18米這12米范圍內,可安排10排左右的座位,每排15-16個座位??傋粩悼蛇_到150-160之間,具有不錯的經濟效益。
3、這個尺寸的幕各項技術都容易控制
按此設計的影廳,包括視點、大斜視角、大仰角、光軸高度的控制相對容易,具有較佳的觀賞效果,畫面的亮度容易達到,尤其是3D電影。
二、銀幕尺寸的視點如何定?
所謂銀幕視點即是銀幕下緣中點距一排地面的高度,按JGJ58-2008《電影院建筑設計規范》應不大于1.8米。影院不大于1.6米。
這是一個關聯性很大的指標,如按視線無遮擋設計,視點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坡度升高值(不是視線的升高值)。過低的視點,將直接導致后排座位的起坡高度快速增加,這將導致建筑承重、建筑成本的快速增加,同時對后排空間造成影響,導致機房地面高度,放映光軸高度、放映俯角等不達標。
筆者建議,視點不應小于0.8米,高1米左右。按無遮擋設計坡度不要高起坡(體育館看臺),理由同前。
三、 銀幕采用等高設計還是等寬設計?
在我國,影院比較多的采用等高設計來滿足放映寬銀幕,遮幅銀幕及普通銀幕電影。采用這一方法的好處是:對影廳的高度要求不高,幕面的亮度容易滿足,活動幕框容易制作。缺點是:放映普通及遮幅影片時,有效畫面不大。而等寬設計,恰恰相反。
隨著放映設備光通量的提高,在放映大畫面時,能提供高的幕面亮度相對比較容易。在影廳設計時,獲得6-8米的高度也不是什么難事。因此近幾年銀幕采用等寬設計的影廳也漸漸多了起來。
但筆者的觀點是:還是盡量采用等高的設計吧!理由是: 1、近幾年,普通、遮幅影片不多,大量的還是寬銀幕電影,有效畫面已比較大,沒有必要了。
2、等寬的設計,對影廳的高度要求較高。如按10米幕來看,遮幅式影片的畫面高度為5.4米(1.85:1)加上視角的高度、上幕框的高度尺寸0.5-1米,使得廳內有效高度達到7-7.5米。這在影廳場地租憑的時候,選址成為一大難題。
3、等寬設計時,其活動幕框為上下移動,這加大了制作的難度、成本,故障率也隨之提高。